根因分析法在新生儿腕带管理中的应用
【 摘要】 目的:探讨根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 , RCA) 在新生儿腕带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将 2015 年 10 月 至 2016 年 3 月 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八一儿童医院足月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 1476 例患儿作为对照组, 该组患儿未应用 RCA 对新生儿腕带进行管理;2016 年 4 月 至 2017 年10 月 入住的 1316 例患儿为研究组,应用 RCA 方法对患儿佩戴腕带缺陷事件进行分析。 比较两组患儿腕带缺陷事件的发生率。 采用 χ 2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通过对近端原因进行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挖掘,确认了两个根本原因:①缺乏完整的佩戴腕带流程;②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腕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不够重视。 研究组佩戴腕带缺陷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0.61%(8/1 316) 与 2.85%(42/1 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19.135, P<0.05)。
结论:应用 RCA 进行新生儿腕带管理,可以分析发生缺陷的根本原因,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整改措施,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保证患儿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 关键词】 腕带;新生儿;根因分析;护理缺陷
根因分析( root cause analysis, RCA) 作为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基于团体的、系统的、回顾性的不良事件分析方法。 RCA 主要是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系统化分析, 逐步找出真正的原因,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管理方法 ;从出现问题的表面, 逐步剖析到问题的根本因素并加以解决,而不是出现问题仅仅解决表面问题。 身份识别是住院患者十大安全之首,新生儿身份识别尤其重要。 新生儿属于高危人群,完全无自 理、语言沟通能力,不能参与身份识别查对。 为防止新生儿身份识别错误,落实到治疗护理中的每一个细小的操作环节,每一次用药都需要医务人员双人、反复核查身份, 才能避免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本研究应用 RCA 方法对新生重症监护病房(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 患儿佩戴腕带缺陷事件进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制定改进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 2015 年 10 月 至 2016 年 3 月 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足月 NICU 的 1 476 例患儿作为对照组, 该组患儿未应用 RCA 对新生儿腕带进行管理, 期间发生各类佩戴腕带缺陷 42 例。2016 年 4 月 至 2017 年 10 月 入住的 1 316 例患儿为研究组, 应用 RCA 方法对 NICU 病房患儿佩戴腕带缺陷事件进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查找原因 ①组建 RCA 小组, 分析根本原因: RCA 小组由护士长、护理组长及科室的护理骨干组成。 护士长任组长, 各成员均接受 RCA 相关知识培训, 小组成员集中在科室进行深度访谈, 用5W1H(who、 when、 what、 where、 why、 how) 的方法向相关人员(包括当班护士、发现人员) 了解患儿佩戴腕带缺陷事件的原因。 ②找出佩戴腕带缺陷原因: 小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 并结合工作实际, 按照时间、地点、人员、制度、流程、设施、环境逐一进行讨论和排查, 对佩戴腕带缺陷进行全面分析, 进而绘制“鱼骨图”(图 1), 从人员、制度、物品、方法 4 方面找出近端原因。 ③确定根本原因:根据近端原因分析, 进一步探索和挖掘导致佩戴腕带缺陷的根本原因。 遵循 3 条原则判别根本原因: ①当原因不存在时, 新生儿佩戴腕带缺陷还会发生吗? ②若原因被纠正或排除时, 会因为相同因素再次发生佩戴腕带缺陷吗? ③原因的纠正或排除将仍会导致类似新生儿佩戴腕带缺陷的事件发生吗? 答案“否” 为根本原因,答案“是” 为近端原因。 RCA 小组根据以上判断筛选出流程和医源性根本原因。
1.2.2 制定整改措施 ①挑选优质腕带:新生儿皮肤娇嫩, 生长发育快且需要每日 进行沐浴, 腕带字迹容易模糊。 因此,本科室为患儿挑选的腕带为防过敏、防水、表面光滑、质地柔软、有韧性并且可用专用腕带打印的可调节条码式, 其两端有不可逆的一次性搭扣, 确保了标识患儿的唯一性、正确性和安全性 。 ②加强人员培训: 佩戴腕带要松紧适宜, 过松容易造成腕带脱落、过紧则易导致患儿皮肤勒伤。 腕带与皮肤的间隙以容下一小指为宜,使得转动腕带时腕带与皮肤之间留有空隙且不能脱落。 在系腕带时要认真仔细, 避免扭曲; 如果需要将腕带取下进行护理操作, 必须立即调整至其他部位重新佩戴好。 ③完善佩戴制度:由转运转入的患儿, 需由转运人员填写转运记录单并由转运护士指导家长将腕带项目 填写齐全并佩戴在患儿手腕 ;护士每班交接腕带信息及佩戴情况, 如发现脱落需及时补系, 字迹不清需及时更换, 补系或更换均需两人核对; 患儿因外出检查、沐浴等需被抱出暖箱及病区前, 护士必须检查患儿腕带信息清晰度及佩戴情况, 返回暖箱时再次检查腕带并与床头卡核对; 患儿出院时, 护士和家长核对腕带后及时取下并销毁; 男女患儿使用分色腕带, 男患儿用蓝色腕带,女患儿用粉色腕带。 ④改进佩戴方法: 手写腕带要用圆珠笔或记号笔认真书写, 字迹清楚, 项目 齐全; 在院期间患儿所有的治疗、护理均要通过此腕带进行核对后执行 。 为了减少错误的发生, 建议采用腕带打印系统, 腕带上应记录该患儿的所有信息, 包括病区名称、姓名、性别、床号、年龄、 ID 号、打印人。 ⑤护士长督导:护士长随机对腕带佩戴情况进行检查, 发现错误责任到人,并在质量分析会上进行讲评。
1.2.3 分析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腕带缺陷事件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5.0 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 2 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佩戴腕带缺陷原因分析 对照组42 例佩戴腕带缺陷的原因见表 1。 通过对近端原因进行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挖掘,确认了两个根本原因: ①缺乏完整的佩戴腕带流程; ②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腕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不够重视。
表 1 对照组 42 例佩戴腕带缺陷原因分析 |
||
项目 |
例数 |
百分比( %) |
系得过松容易脱落 |
5 |
11.9 |
因操作摘下腕带搁置别处 |
5 |
11.9 |
填写漏项 |
3 |
7.14 |
填写错误 |
3 |
7.14 |
字迹潦草 |
3 |
7.14 |
使用水笔 |
3 |
7.14 |
沐浴后字迹模糊 |
3 |
7.14 |
腕带扭曲 |
2 |
4.76 |
系得过紧出现勒痕 |
2 |
4.76 |
出院后未及时将腕带剪下 |
2 |
4.76 |
没有佩戴双条腕带 |
2 |
4.76 |
腕带搭扣过远 |
2 |
4.76 |
过敏 |
2 |
4.76 |
腕带错戴 |
1 |
2.38 |
未双人核对 |
1 |
2.38 |
男女未分色使用腕条 |
1 |
2.38 |
腕带长度过长 |
1 |
2.38 |
材质过硬 |
1 |
2.38 |
2.2 两组佩戴腕带缺陷情况比较 对照组佩戴腕带缺陷的发生率为 2.85%(42/1 476) ;采用 RCA 方法并实施干预后,研究组佩戴腕带缺陷的发生率为0.61%(8/1 316),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19.135, P<0.05)。
3 讨论
RCA 方法是以系统概念面对问题,着手进行根本原因分析的质量改善工作,营造有序的患者安全环境。 RCA 方法可以改变传统只针对单一事件解决问题的不足,协助找出流程及系统设计上的风险或缺点 。 主要内容是通过时间、地点、人员、制度、方法等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实践发生的原因, 找出问题的根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本研究围绕佩戴腕带缺陷发生的根本原因, 从挑选优质腕带、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规范佩戴腕带流程等方面进行干预, 有效地预防了佩戴腕带缺陷的发生, 佩戴腕带缺陷率由 2.85% 下降到 0.61 %。 进而减少了护理差错,使护理工作更趋科学、合理、完善。 因此,RCA 法能够对佩戴腕带缺陷进行有效分析,帮助护理人员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儿安全。
在本研究采用 RCA 方法分析佩戴腕带缺陷的过程中, 小组护理骨干积极参与, 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析人员和制度等存在的问题:如手写腕带要用颜色将男女进行区分,使用双腕带能够更好地进行身份识别等。 进而使得护理人员从各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发现问题所在, 规范护理行为, 最终有效地提升了护理质量。 同时,在运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 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自 身价值和积极性, 使得护理人员更加积极地配合护士长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为护理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综上所述,应用 RCA 进行新生儿腕带管理,可以分析发生缺陷的根本原因,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整改措施,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保证患儿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 | 何海燕 董建英 李婷 商明霞 王贝贝 |
出处 |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19年 第1期 |